儒家
简言
趣事
:::: collapse-panel accordion
::: collapse-item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 collapse-item 尊卑秩序
儒家提倡的尊卑等级以及不同的等级可以使用不同制式的物品,看似是侵犯了人的权利,可是,在物质资源并不丰富的社会中,允许“人人平等”,这并一定是好事。
社会底层没有被匹配到对应的资源,如果告诉他们值得拥有那些资源,求而不得,最为内耗。反而是底层用底层的方式生活,没有拥有那些资源生活,不是不能用,而是“礼法”不允许用,这时候产生的内耗是最小的,相较于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只折磨肉体会不会更好一点?
:::
::::
道家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而老子和庄子从未自称是道家,直到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
《汉书· 艺文志》对道家作了规范的的定义,后人经常引用书中说的“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富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个道家更多是指黄老思想的道家,并不是专指学术界习惯把老庄学派称为道家,这是一种后起的学派分类观念。
东汉时期严君平的《老子指归》中开始有了以老庄为道家的倾向,魏晋时期开始老庄联称。魏晋后期以老庄为道家的学术分类办法得到承认,这样形成了今天以道家专指老庄的观念。
道教
道教是直到东汉才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
道教源于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虽神仙方术没有系统的理论,但神仙家信仰的方术被道教承袭,神仙方术演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演化为道家的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