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
段子
中国传统节日,一句话总结:大家聚在一起吃高热量碳水吧。
过节的好处就是不含罪恶感地随便吃,然后归咎为:反正是过节嘛。
开饭的是中国节日,开房的是外国节日。
趣事
:::: collapse-panel accordion
::: collapse-item 以节代法
节日直接给苦难嫁接伦理价值,这就使民众的苦难立即得到抚慰。古代王朝的节日往往都具有教化功能,将残酷的现实重构为可承受的意义,重新编织民众心中的秩序,这就是以节代法。
过节期间的具有政治导向的大型歌舞,这也是一种挟持。
春节设置在严冬,主要是因为古代这个时候食物短缺、疫病高发,容易爆发民怨,此时就要筹措丰盛的年夜饭,象征性地征服物资匮乏的现实,督促在外的游子返乡,参与拜年仪式,借家族序列重申儒家伦理,压制个体可能产生的矛盾。
元宵节充当礼教压力的释放口,利用短暂的特权,释放长期的规训,和春节的教化是相互呼应的。
清明节搭建了一种阴阳互惠系统,为死亡赋予功能性意义,把扫墓祭祀这种行为上升成对家族的守护来对抗存在主义危机。
中元节是贿赂鬼魂的,将现实世界的司法不公投射到阴间,用因果报应这个虚拟系统,去缓解对法律失效的不满。
端午节容易江湖泛滥,赛龙舟激发对抗自然暴力的斗志,在需要避免投身于灾难救援时出于人之本性而畏死。
中秋正值农耕迁徙,戍边征役阶段,人们聚少离多,就搭建望月思乡的团结幻觉,去疗愈离散的创伤。
以天文运行的确定性,消解人世无常的漂泊感,给心灵以缓冲和锚点
:::
::: collapse-item 妇女节
简介
全称:国际劳动妇女节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又被称为“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
时间线
1909 年,美国各地举行首次全国妇女节的纪念活动。
1910 年,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将每年 3 月 8 日作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1 年,美国、德国、奥地利、丹麦、瑞士等国的劳动妇女首次举行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纪念活动。
1917 年 3 月 8 日,俄国彼得格勒的女工,举起“三八”节的战斗红旗,举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反对饥饿的游行示威。
1924 年,中国妇女首次开展“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
1975 年,国际妇女节期间,联合国开始将 3 月 8 日作为国际妇女节加以庆祝。
1977 年,第 32 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决定把 3 月 8 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
:::
::::
碎碎念
情侣间的情人节,大年初一的春节,扫墓祭奠的清明节,合家团圆的中秋节。漫天节日的真有意义么?除了可以放假休息。
以情人节为例,如果男女之间相互关心尊重,相敬如宾,长相厮守。情人节那天到底会有什么感觉?
以中秋节为例,如果家人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相处和睦。中秋节那天到底会有什么感觉?
以清明节为例,如果有什么人即使去世了,心中也会常常思念。清明节那天到底会有什么感觉?
归根结底一句话,虽我不曾记起,因我不曾忘记。
未曾负你,哪天不是情人节?
未曾气你,哪天不是中秋节?
未曾忘你,哪天不是清明节?恩,这句话,迷之怪异。
总之,过好了每一天,过什么节?智障。那些不放假的节日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