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铁律
它声称实物工资处于长期将永远倾向接近于仅可维持工人生活所需的最低工资额,因此这理论也称为工资的最低生存说。这个理论由19世纪中德国的工人运动活动家斐迪南·拉萨尔命名,理论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根据拉萨尔的观点,工资不可能下降至可供生存的水平以下,因为劳动者不能在未满足生存所需的情况下工作。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会驱使工资水平下滑至仅能糊口的最低水平。这观点建基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按照马尔萨斯所言:人口数量的增加发生于整体劳动者工资高于“生存工资额”之上,并且工资下跌时人口就停止增加,甚至减少。
尽管生产力增加了,为什么工资却渐渐降低至仅能维生的最低限度? 当前的政治经济学对此的回答是,劳动工资是由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工资基金)除以劳动力人数的商所决定的,并且工资会不断降低,一直降到劳动者能够生存和繁衍的最低限度。这是由于资本的增长会带动劳动者数量的增长,并且后者增长的速度总是要快于前者,导致劳动工资总体来说是降低的。随着劳动工资降到最低限度,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会被限制,工资就不再下跌了。因此,即使工资基金增长到无限大,对于工资的增长也无济于事。
求知
书籍
- 《进步与贫困》 · 亨利·乔治 · 东西时代出版社 · 2019 年 12 月
拓展
:::: collapse-panel accordion
::: collapse-item 知识与工资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普及知识。但不管怎样,除非有朝一日知识引导大众发现并消除财富分配不均的根源,否则知识对工资的唯一作用就是增加劳动的有效能力,与提高技能或更加勤劳具有同样的效果。它只有使个人拥有优于别人的条件,才能提高个人的工资。在阅读和写作是难得本领的时代,文员得以博得别人的尊重,获取更高的工资;但现在,阅读和写作成为普遍能力,没有任何优势。中国人普遍具有读写能力,但中国人的工资却很低。除了能令人不满于生产者生活劳苦而非生产者却生活奢侈的状态之外,知识普及不可能普遍地提高工资,或改善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条件。一位南方参议员曾经称社会最底层为“泥沼”,认为无论上层建筑建得多高,他们都只能在泥沼里辛劳一生。只要地租吞噬了所有收益,无论劳动有效能力如何提高,都无法提高一般工资。这不仅仅是一个原理上的推论,还是经验证明了的事实。知识的增长和发明的进步反复提高了劳动的有效能力,却不增加工资。英国有一百多万贫民。美国的救济所日益增多,而工资不断下降。
一般来说,更勤奋、更谨慎、技能更高、知识更丰富等品质,的确与工人阶级得到更好物质条件相关。但要素分析证明,这个现象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但凡工人阶级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他们的个人品质就会随之提高;但凡物质条件受到压迫,这些品质就会恶化。但没有事实表明,一个被迫为了糊口而辛苦劳作的阶级,其物质条件会因为勤勉、技能、谨慎或才智等品质的提高而得到改善。虽然这些品质的提升(或者更确切地说,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会让工人能更坚强地抵御生活条件的恶化。
事实上,使得人类高于动物的那些品质,是叠加在人与动物共有的品质之上的。人只有满足了他源于动物本性的欲望,才能发展他的智力和道德品性。如果强迫一个人为了动物性的生存需求而辛勤劳作,那么他将失去勤奋的动力(即掌握技能的必要因素),只会去做被迫要做的事。如果让他的生活条件差无可差,不论他做什么都无济于事,那么他就会得过且过。如果剥夺一个人的闲暇时间——闲暇并不意味着需要就业,而是无需从事不合适的工作——那么就算你让他自小在普通学校学习,让他长大后阅读报纸,你也不能使他变聪明。
的确,改善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的物质条件,并不能立刻改善其精神和道德。增加的工资起初可能在懒惰和挥霍中全部浪费掉,但最终会提升勤奋、技能、知识和节俭等品质。试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不同阶级之间、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之间,以及同一民族迁徙前后的不同条件,都可以看出,我们所说的个人品质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出现的,物质条件恶化后又会随之消失。贫穷是布尼安在梦中看到的“绝望的深渊”,许多佳作深陷这个问题而永远得不出结果。要使人们勤劳、谨慎、灵巧、聪明,就必须让他们免于匮乏。如果你想让奴隶展示自由人的美德,你必须首先让他得到自由。
:::
::::
碎碎念
其实并非如此,工资的浮动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在滞后期的时候,工人们会用自己之前的工资或者家庭结余维生,会出现工资低于基本生存支出的状况。